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曾在“名校”和“顶尖专业”反复纠结,痛苦万分。而高中毕业的那年——2013年,恰值三聚氰胺引起全民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年份,几经徘徊与内心挣扎,最终选择报考“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那一年这个专业在辽宁省仅仅招3名。但无论如何,作为省重点高中重点班出身的学生,“名校情结”沉重如桎梏,似困于牢笼的猛兽无法施展拳脚般难受。而经过这四年,在江南大学的四年,我成为了那个自己想要的样子,大概也是别人羡慕的样子吧。
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初入大学的我对大学的一切翘首以盼,眼神干净澄澈如粼粼蠡湖水。但是刚刚成年的我背井离乡、孤独求学,我不希望未来的四年一事无成、碌碌无为,“追求卓越”于我而言是信仰,亦是痛苦的美丽。大一我当了团支书,加入了六个学生组织和社团、同时还要兼顾学业。几乎没有人知道那段时光,究竟多么疲倦而孤寂。白天上一天的课程,晚上自习写作业,回宿舍之后还要写报告、写策划或者整理材料,经常忙到凌晨一两点,为了不影响舍友休息,在自己床铺罩上了厚重密实的床帘,装上了床头小灯。还记得那是长在北方的我第一次在南方过冬,南方的夜真是寒彻冰冷,打字的手冻到麻木发紫。舍友常说我太拼了,我只是觉得那是我应该做的,我应该把我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到尽善尽美。好容易空闲下来,便去第二教学楼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坐在窗边,任阳光恣意倾落在肩头、在书本上。高数笔记认真整理过3遍,工图自己找题画了一张又一张……后来,那一学期所有的考试科目绩点都是满分4.0。最欢喜的莫过于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与认可,也在那时候我被发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年级300多名学生仅7名第一批发展入党,平均1个班级不到1人能够被发展。
大二的时候,拿到了国家公派留学资格去了泰国农业大学,在还没学习专业课的情况下独立做全英文课题,最终课题拿到了A+的成绩。离去时,看着实验室桌头两尺高的有着各种标记的数百篇英文文章,我仰着头,璀璨得像个孩子。倒不是希望可以有多么的出众,只是希望在国外的我没有给国人丢脸。回国后,帮国际交流处的老师们处理了不少事务,才了解到食品学院出国交流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0%,为了推进国际化进程,甚至还推出考雅思托福能获得奖励的政策。那时候,我似乎才真正懂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什么可以是“中国食品专业的脊梁”、为什么可以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大三、大四的时候,更倾向于做一些学生工作,大三担任了学院社团联合会副主席,大四在党团事务管理中心担任辅导员助理。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大概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可以被激发出无限可能,可以策划组织活动、写文案、党建工作、奖学金评定、报销,也可以安装电话线、打印机,可以如指点江山般洋洋洒洒,也可以如石碑刻字般细致入微。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大概也不能真真体会食品学院可亲可敬的辅导员们把每一名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本该5点下班的辅导员们,从来没有正点下过班,有时还要忙到九十点钟,甚至半夜。说到此处,眼眶微湿,对于一个一年在家不到两个月的人来说,因为辅导员们的呵护与鞭策,幸得温存。大四获得了推免资格,保送本校,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
一晃四年,日月窗间过隙。每每新生到来的时候,帐篷林立,熙熙攘攘,我总是远远地站在某座桥头,看学弟学妹们懵懂而灵动,一如我初来时的模样,在江南大学的点滴过往,如失真却轮廓分明的老电影,看不清细节,却不妨碍述说一个美好而意义深沉的故事。寻常人提起江南,只道是江南烟雨朦胧,婉约多姿,而江南这两字于我,是无限可能的自己,也是活力精致的大学。
(作者:食品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2013级 余文杰)